心理不就業大學生的特點是雖然個體有健康的體魄、卻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和學習目標,沒有時間概念、跟著感覺走、貪圖享受或者“長立志”卻沒有任何實際行動。
心理不就業包括三類大學生:一是主要由于性格原因,如膽怯、不愿吃苦等,畢業后賦閑在家,無所事事,一直沒有走上工作崗位,很多大學生不愿就業的理由一般都是“工作沒意思”、“沒心情工作”、“太累”;二是畢業后雖然暫時勉強走上工作崗位,但是從內心并不珍惜工作機會,在工作中沒有全身心投入,以工作太緊張、不適應工作環境、人際關系不好和希望再學習等原因隨時可能撤離工作崗位,常常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頻繁跳槽;三是盲目報考研究生的大學生群體。他們報考研究生的目的不是出于對報考專業的熱愛、深思熟慮希望深造,而是隨大流、逃避就業的權宜之計。
心理不就業的原因
首先,大學生欠缺生存憂患意識,沒有自食其力養活自己的觀念和責任。這部分大學生共同的特點一般是家庭經濟情況比較好,父母對于子女比較嬌慣或者比較縱容,養成成年子女自立能力和意識薄弱,畢業對于他們只是一個形式而沒有價值和意義,因此有人也形象地將這些學生稱為“NEET族”。
另外造成學生不思進取的原因是學校教育的缺陷。高考指揮棒下的學生只知道埋頭學習、認真考試,不知道如何做人。如有的學生高考分數很高,入學后卻不能料理自己的日常生活,更談不到照顧他人。洪戰輝帶著妹妹上學的事跡感動和震撼了大學生,原因之一就是當前很多大學生生活過于安逸、享受,沒有生存的壓力。
第二,大學生“長大不成人”,缺乏社會責任意識。突出的表現就是“心理不就業族”的頭腦中完全充斥著自我,考慮就業問題幾乎完全是站在個人利益立場上的表態。大學生雖然在生理年齡上已經是成年人,但是他們的心理年齡遠遠低于生理年齡,社會化成熟度低,個體責任和社會責任淡薄。如部分大學生在選擇職業時,以自我為中心,不顧及國家和社會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學生以經濟利益為導向,貪圖生活享受,不愿到貧困地區。如目前最需要畢業生的那些邊遠地區、中小城市、艱苦行業的基層一線等中小型單位雖然非常希望能接收到大學畢業生,但年年要人卻年年要不到人。
第三,錯誤的職業觀,收入水平已錯誤地成為大學生衡量個人價值的重要標志。根據相關統計資料,2005年本科畢業生有超過七成月薪在1500――2000元,超過2500元的不足10%,大學生中出現了“畢業漂族”、“啃老族”。另據報道,廣州某項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的擇業標準更傾向于實際經濟利益,在待選的16項標準中,個人收入的被選率居首位,達82.2%。中國教育報進行的一次抽樣調查顯示:71.5%的學生希望能在沿海開放城市工作,外資企業金融機構是許多學生最理想的單位。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流傳的“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學而優則仕”等功利主義的教育價值觀影響了部分大學生的職業觀念,認為自己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錯誤的精英意識使的他們對職業有過高的期望值,主觀上已經對職業劃分出高低貴賤,沒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的概念,對職業的過于挑剔,使他們雖然有較高學歷,總也找不到滿意的崗位,錯誤的職業觀嚴重阻礙了他們的就業渠道。
第四,大學生心理抗挫折能力薄弱。這樣的大學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在求職過程中只要受到打擊就會一蹶不振,很難在摔倒的地方重新爬起來,不能有效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主導、樂觀地尋找出路,而是變得怨天尤人或者自暴自棄。